|
易貨紀IV 古今絲綢之路“絲綢之路”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可以用這短短四個字進行概括。對這個詞匯每個人都很熟悉嗎,絲綢之路上下橫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,但很少有人知道到底發生了些什么,在愛巴特易貨紀的第四章,我們來看看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當今的發展。 先秦時期,周穆王西巡,按照《穆天子傳》的記載“穆王十七年西征,至昆侖丘,見西王母。”開始時的見面禮是白圭玄璧。隨后,周穆王又拿出了絲綢一百匹,素色的絲綢三百匹。之后帶回來一百車的動物皮草。雖目前對《穆天子傳》里的神話內容飽含爭論,但周穆王的西巡開拓了最早的絲綢之路,同時也開拓了易貨貿易的開端。 漢唐時期,張騫出使西域與班超出使西域,開辟了以西安、洛陽為起點,經甘肅、新疆,到中亞、西亞,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。這條道路也被稱為“陸路絲綢之路”。在此期間,中國的絲綢與瓷器用易貨貿易的形勢與西域各國換來了珍寶與特產。 宋元時期,萬邦來朝,與日本、高麗、大食等50多個地區貿易。宋太宗專門派人“各往南海諸番國”,以類似特許通行證的“空名詔書”的發放來招引海外商人來華貿易。這個時期已經不僅僅是陸地上進行貿易,同時也通過海上進行貿易,而貿易的方式依舊是易貨貿易為主。 明清時期,路上絲綢之路大多是以宗教、文化交流為使命,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。陸上貿易停滯,到了清朝閉關鎖國,陸上完全封禁,海上也只有廣州一個港口開放。雖是衰敗,但中國的茶文化卻深深地影響了西方諸國。直至晚清時期,列強從海上而來,被迫打開國門。 沿著古絲綢之路,中國將絲綢、瓷器、漆器、鐵器傳到西方,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、亞麻、香料、葡萄、石榴。 現代絲綢之路怎么樣了呢?2013年9月10日,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,提出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與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,簡稱“一帶一路”。 2014年11月,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,中國宣布出資400億美金成立絲路基金; 2017年5月,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,中國承諾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; 2019年9月,伊拉克以每天10萬桶石油,以易貨貿易的形勢換取中國為伊拉克提供戰后建設; 2020年9月,一帶一路國際易貨貿易中心項目落戶中國(河北); 2021年5月,山東金鄉以本地產品大蒜作為“大蒜貨幣”,采用易貨貿易的方式購買了印尼的山竹。
易貨貿易,由來已久,作為一種古老的貿易方式,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主流現代國際貿易形式。在“一帶一路”中沿線部分國家缺錢、缺外匯,例如伊拉克,他們掌握著豐富的石油資源,但是在戰后并沒有足夠的現金和外匯來重建家園。如果按照正常的貿易方式,伊拉克是沒有足夠的外匯和現金來獲得我國幫助的,但通過易貨貿易的方式,兩國達成合作,雖然沒有現金的往來,但這仍是令人側目的巨額交易。 易貨交易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核心,當今“一帶一路”創造了易貨貿易的新的機遇,也為國內易貨行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。
反觀國內,而在市場經濟中,商品產生庫存積壓是永遠存在的問題,庫存商品涵蓋了生活資料、生產資料、原材料、半成品等多個方面。根據《庫存積壓商品流通技術規范通則》等文件中的規定,庫存積壓商品是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產生,符合國家相關標準,超出合理庫存期的,仍能保持全部原有使用價值的商品(物資)。庫存產品并不是二手產品,也不是殘次品,而是物美價廉的全新產品。
參考文獻: 《習近平在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》 《中東在古今絲綢之路中的定位及當代示范效應》 【編輯:一文】 免責聲明: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及時刪除!聯系電話:4000291515 |